第四百三十八章 新政开始,富商都疯了!(1 / 2)
当然,环境治理的脚步绝不仅仅止于金陵一地,而是要如春风般席卷全国。
随着一条条水泥道路铺展开来,交通运输的条件得到了显著提升,昔日崎岖难行的泥泞小道已然被平坦大道所取代。
与此同时,各地煤矿的开采如火如荼,滚滚黑金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为民生与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朱允熥心中早已决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蜂窝煤的使用。
这项技术源于前世的成熟经验,制作工艺简便,推广起来更是事半功倍。
只要让蜂窝煤走进千家万户,老百姓烧饭取暖的日常需求便能得到切实满足。
砍伐树木当“柴”烧,就没有那么紧迫了,至少能大大缓解。
建筑所需要的木材,则随着钢筋水泥的广泛运用而大幅减少。
不仅如此,朱允熥还打算降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
诚然,若任由自然演化,树木也能在无人的荒野中悄然生长,逐渐变得郁郁葱葱。
然而,这种自然的恩赐太过缓慢,远不及人工种植那般迅捷高效。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让山川焕发出勃勃生机。
至于那些因千年耕作而日渐贫瘠的田地,土壤肥力流失的难题却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
只有使用化肥才是治本之策。
如今,大明的科学技术正稳步迈进,虽说距离后世那高效的工业化肥尚有一段漫漫征途,但朱允熥并未因此气馁。
一则,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二来嘛,他隐约记得,在太平洋的某些偏远海岛上,堆积着厚达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的鸟粪。
这是数百万年的积攒,储量惊人,足有数千万吨。
这些天然的宝藏,若能寻得并运回大明,未尝不是一条改善土壤肥力的可行之路。
历史上,不就有所谓的“鸟粪时代”吗?
甚至还曾因争夺鸟粪资源而引发过激烈的“鸟粪战争”。
欧洲人能从太平洋彼岸将鸟粪运回欧洲,大明当然也可以。
更不要说,大明距离那些鸟粪岛,比欧洲的航运距离还要近一些。
既然如此,在工业化肥问世之前,利用鸟粪这一最佳的天然肥料来滋养这片土地,绝非异想天开。
这或许是送给大明的一份厚礼,让那些饱经风霜的田野重新焕发丰饶的生机。
不过,这样的构想,眼下还无需急着向那些政务大臣们和盘托出。
朱允熥推行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煤炭开采与运输力度,并推广蜂窝煤的使用,这一系列举措在几位政务大臣看来并无争议。
相比于其他政务,这不过是桩寻常之事。
即便它对百姓生活的改善意义深远,但在朝堂局势的棋盘上,却显得无足轻重。
大臣们并非懵懂无知。
他们深知环境日渐恶化,森林被大量破坏,也明白植树造林的必要性,只是长久以来,苦于无计可施。
人地矛盾,如同一道横亘华夏数千年的死结,早已深深刻入这片土地的命运,引发了无数个王朝兴衰的轮回。
有远见卓识的大臣对此洞若观火。
但若无科学技术的革新,谁也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默然以对。
如今,朱允熥凭借新技术和新思路,试图打破这千年僵局,众人自是欣然支持。
就算是心中对新政十分抵触的王佐,对此也无任何反对意见。
一场御前会议,就此画上句号。
会后,朱允熥即刻颁布圣旨,宣布新政正式施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承天命,君临万邦,深念民生疾苦,欲革旧弊,开新局,以固我大明万年基业。”
“兹察赋税之制,弊端丛生,丁银、丁税,苛扰细民,无田者亦受累,实非仁政之道。”
“今特颁新政,推行“摊丁入亩”,凡赋税悉归田亩,不复另征丁银、丁税。”
“凡无田地者,免纳赋税。”
“凡有田地者,按亩计税,分等征收,田多者每亩税重,田少者每亩税轻,以此抑豪强兼并,护小民生计,使耕者有其田,国泰民安。”
“又念大明工商日兴,工业勃发,富国强民之机已至。”
“朕决意开设股市,天下地主可以田地折价,换公司股票,得享工业振兴之利,既免高税之累,亦开致富新途。”
“凡愿入股者,朝廷允之,务使土地流转有序,工商并举,共创盛世。
“复思贱籍之制,久为民困,辱人伦,阻生机。”
“今悉废之,自此贱民与良民平等,无贵贱之分,民间职业,皆可自由择取,不受拘束。”
“许民自愿入城务工,兴工商,活经济,使人人皆有立身之所,国力益增。”
“另,衙役旧制,弊病滋深,扰民甚矣。”
“今尽纳其入官员管理体系,严加约束,依朝廷法度行事。”
“各级官府,须于大明银行开设国库,收支分明,凡开支、收入,皆入账册,清白可查,以杜贪墨之风。”
“朝廷更兴教育,修水利,建农田,植树造林,务使子民有学可上,田地丰饶,水旱无忧,林木葱茏,惠及后世。”
“凡后所述,皆为富民强国的长久之计,皆臣工皆当奉旨遵行,布告天下,勿怠勿违。钦此!”
圣旨一经颁布,霎时间,天下为之震颤。
先前,众人皆以为朝廷召集天下大儒入京,商议新学与新政的大事,新政的推行,定会在此番议论之后方才展开。
一些暗中反对新政的人,甚至心存侥幸,期盼朝廷在公开辩论后,或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新政未必能顺利施行。
然而,谁也未曾料到,想象中新学与新政的激烈争辩尚未拉开帷幕,皇帝便雷厉风行地颁下圣旨,宣布新政即刻推行。
不过,令许多地主豪绅暗自松了一口气的是,这新政并未如他们先前所恐惧的那般,采取粗暴手段直接没收他们的田产。
要知道,此前民间流传的谣言可谓五花八门,令人心惊胆战。
不少好事者怀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思,将传闻渲染得愈发耸人听闻。
有的说,朝廷要将天下地主的田地尽数收归国有,再行重新分配。
有的说,连地主家的宅院、积攒的银两,也一样要重分。
还有的甚至宣称,连地主家的漂亮丫鬟,也要一并充公,分给广大贫苦百姓,以实现所谓“天下大公”的宏愿!
这些流言如野火般蔓延,传得沸沸扬扬。
喧嚣声让无数地主豪绅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