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域名:jnchuna.com n1.49tkaa.com

第四百五十二章 让老朱重见天日的办法,隐忧!(2 / 2)

加入书签

若此法可行,太祖皇帝“死而复生”的奇迹,便能披上“科学”与“合理”的外衣,令人信服,不至于引发朝野动荡。

一念及此,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旋即沉声下令:“即刻以政务处的名义,传谕京师大学,命医学院掌院及主持针管注射实验的诸位医官,速速入宫觐见。朕有要事相询,刻不容缓!”

朱允熥心中已悄然酝酿出一番筹谋。

若一切顺利,正可趁郑和班师回朝之际,向普天之下昭告太祖皇帝“重焕生机”的惊世消息。

杨荣微微一愣,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不明白陛下为何急召医学院诸人。

但他并不未多言,只是恭敬拱手,应道:“臣遵旨。”

作为臣子,他的谨慎与忠诚一如既往,未曾因疑惑而稍有迟疑。

朱允熥并未隐瞒,目光扫过殿内三人,将心中盘算娓娓道出。

说起来,他的计划其实并不复杂。

在这个时代,无论何种疾患缠身,医师所能倚仗的,无非是靠汤药治疗。

病人须得亲口吞咽,方能生效。

换而言之,若有人久病卧床,连药汁都无法下咽,医师便束手无策,唯有坐视其日渐病重,渐至油尽灯枯。

这个时代,可没有所谓“植物人”。

因为任何人一旦昏迷不醒,水米难进,药石罔效,不过数日,便会因饥渴而陨,命丧黄泉。

然而,若能以针管将药液注入体内,一切便截然不同!

即便病人长卧不起,意识深陷幽冥,难以进食饮水,医师亦可通过输液输送养分,维系其微弱的生命之光,宛若暗夜中一盏摇曳不熄的孤灯,延续生机,成为后世所谓的“植物人”。

“植物人”有时候,也会突然清醒过来。

朱允熥的筹谋,正基于此次。

他打算对外宣称,太祖皇帝实则未曾真正辞世,而是一直深陷昏迷,无法吞咽汤药,亦无从进食,方才迫不得已对外宣告“驾崩”。

然而,身为帝王,他至孝之心炽烈如焰,即便迫于时势,表面上遵礼制宣布噩耗,暗中却矢志不渝,命医学院以新创的针管注射之术,源源不断地为太祖输送药液与养分,保其性命不至于断绝,甚至连“遗体”入殓之事,亦未操办,只因他无法接受太祖皇帝“驾崩”的事情,坚信科学之力可扭转天命。

未曾料想,他的孝行,竟真的感动了上天,使上天垂怜!

历经两载春秋后,太祖皇帝竟然奇迹般苏醒,重返人间!

朱允熥说到此处,眼中燃起一抹炽热的光芒,似有无尽希冀在胸中激荡:“此计若成,不仅可以向天下解释太祖皇帝‘死而复生’的原因,更能彰显朕之孝道。”

“亦能向四方诸国展示我大明科学医术之神奇,让我大明百姓更加拥护新医学。”

“更能让太祖皇帝之威名,重振于四海!”

“一举三得!”

这一筹谋的精髓,在于科学之道乃朱允熥一手开创,而医学院的医术,确实如旭日东升,势不可挡。

针管注射药液之法,虽尚在襁褓,远未臻成熟,仅停留于实验阶段,却足以自傲。

又由于此术过于精妙,耗资不菲,暂时难以惠及黎民。

至于何时能普施于民,这并无定数。

毕竟能直接注入人体的药液,珍稀无比,价值连城,唯皇室方有财力承担。

如此解释,太祖皇帝“重返人间”的奇迹,便披上了合情合理的外衣,不仅无懈可击,还可借机向四海苍生宣扬新医学的奥妙,令其潜移默化间欣然接纳,视之为皇帝陛下的恩泽。

朱允熥将心中所想全部说完,殿内三人听罢,皆瞠目结舌,似被这大胆而缜密的构想震慑心神。

姚广孝率先回神,抚须长叹,声音中夹杂着惊叹与怀疑:“世间果有如此神技?竟能令人自幽冥归来,实在是匪夷所思,令人难以置信!”

老和尚学究天人,但也从来没听说过,一个人昏迷数年,不进食物之后,还能通过针管直接向身体输液来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

连想都不敢想。

但此际朱允熥将说出来,他却立即意识到,皇帝陛下让医学院做这样的实验,或许就是因为认定此法可行,才如此行事。

正如皇帝陛下之前让科学院研制蒸汽机一样。

这等奇思妙想,世间或许也只有皇帝陛下能想到了。

杨荣亦喟然一叹,拱手道:“无论医术能否达此境界,普天之下,怕也唯有陛下能匠心独运,构思出如此奇谋。”

他的语气中透着由衷的敬佩,眉宇间却隐隐流露出一丝复杂,似在权衡此计的深远影响。

杨士奇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陛下此策,堪称天衣无缝。”

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语气微转道:“至于医治太祖皇帝的巨额开支,皆可宣称是从营造宫室之资中挪用。”

“陛下之所以倾力兴建宫殿,实乃一片至孝之心,欲以此为掩护,暗中为太祖皇帝花费巨资,研制灵药。”

“世人只见宫殿巍峨,却不知其耗资不过九牛一毛,真金白银皆用于延续太祖皇帝的性命!”

杨士奇说到此处,语气愈发铿锵。

朱允熥不由微微一怔。

大肆兴建宫室一事,朝野内外多有非议。

虽然他不是很在乎,但如果能平息“非议”,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是为了“尽孝”,为了救治太祖皇帝,那天下人便再也不能说他的不是。

不过……

朱允熥心底却泛起一丝犹豫,皱眉道:“此计虽妙,但若皇祖知晓朕将如此巨资‘栽’于他治病之名,不知会作何感想?朕恐有不敬之嫌。”

杨士奇摇头,目光温和却坚定,朗声道:“陛下何出此言?太祖皇帝仁厚爱孙,胸怀天下,只要此举有益于陛下稳固皇位,有利于大明江山永固,他定然欣然应允,愿将此‘美名’揽于己身,以成全陛下之志!”

杨荣与姚广孝亦颔首附和,纷纷进言:“所言极是!太祖皇帝知晓此事,必为陛下之孝心与深谋而欣慰!”

朱允熥不由陷入沉思,半晌方道:“此事容朕认真思量一番再定,也不必急于一时,先了解医学院那边的进展,才好确定。”

杨荣、姚广孝、杨士奇等三人相互对望了一眼,皆不再纠缠此事。

杨士奇犹豫了片刻,又进言道:“陛下若坚持要让太祖皇帝现世,臣还有一事担忧!”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