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的国策,消费革命与西南暗流!(1 / 2)
然而,现实却远非如此。
大明的棉布产量不过五六千万匹,这还是朱允熥近两年大力推广种植棉花的结果。
每匹棉布耗费棉花约三至六斤不等,平均下来,全国每人每年仅能分得一匹布,勉强缝制两件衣裳。
棉布衣物极易磨损,这样的产量显然无法满足百姓的日常所需。
从市场上销售的棉布数量来推算,实际的棉花种植面积,恐怕连朝廷规定目标的十分之一都未达到。
不过,局势已在悄然转变。
田地被折算为公司的股份,并统一交由朝廷的田地管理机构代为经营。如此一来,耕地种植何种作物,朝廷几乎能全权掌控。
在顾启章看来,朝廷以前的命令,本就给了地方官府预留了极大的“弄虚作假”的空间。
若真的完全落实,那朝廷规定的棉花种植面积理应大减。
“不可!”朱允熥断然否决了顾启章的提议。
“棉花种植必须严格遵循皇爷爷定下的章程,不仅要分毫不差地落实,还要进一步扩大规模!”
“百姓衣不蔽体,寒冬腊月冻得瑟瑟发抖,朝廷若连这点衣食之需都无法满足,何谈治国安民?此事绝无妥协余地!”
若仅仅以让黎民免于冻馁为目标,顾启章的提议确实无懈可击。
寻常百姓的棉衣,一件足以穿上数载。
甚至在乡间农户中,父传子、子传孙,一袭破旧棉袄能承载好几代人。
即便衣角磨得发白,补丁层层叠叠,只要还能蔽体,又有何妨?
按照这样的方法来使用衣物,大明现有的棉花种植规模,已近乎能满足所需。
纵使再稍加推广,增幅也不必太大。
然而,朱允熥的心思从未停留于此。
他要唤醒的,是大明自身的消费洪流,是一个能够席卷天下的市场!
当工业化的巨轮轰然启动,生产不再是桎梏,消费便成了驱动国祚昌盛的关键。
放眼海外,那些蕞尔小邦,国力贫弱,除却少数钟鸣鼎食的贵族,民间几乎毫无购买之力。
在农耕时代,这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或许还能撑起一片市场。
可对幅员辽阔的大明而言,一旦工业化的洪流奔涌而出,区区海外贵族的消费不过是杯水车薪,难堪大用。
唯有大明自身的亿万子民,方能孕育出真正磅礴的消费之力。
大明,注定要成为这世间最恢弘的商贸舞台!
而在诸多消费品类中,最容易撬动民心的,莫过于衣帛锦绣。
衣衫的更替,远比其他需求更具弹性。
粮食的消耗,终究受限于人的胃口。
即便将粗粝的谷麦尽数化为牛肉羊肉猪肉,用肉食来代替粗粮,粮食的消费也不过翻上两三倍,便已触及极限。
况且,田亩的产出自有其天花板,难以无限扩张。
但衣物的消费市场,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件衣裳才算足够?
两件?
四件?
十件?
抑或二十件,甚至百件?
答案是,欲望没有尽头,衣物的数量也没有尽头!
正如后世流传的那句名言:“女子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衣服!”
要唤醒大明的消费热潮,服饰无疑是撬动市场的首要切入点。
这并非空想,而是历史的明证。
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便与之相伴而生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为证。
那场运动的根源,正是服饰市场率先受到新兴消费观念的冲击,人们对羊毛的需求激增,需要更多的羊毛来织造更多的衣物,以满足需求。
人性在这一点上并无二致,东西方皆然。
大明,亦不会例外。
因此,从服饰入手,激发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工业的腾飞,是最为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此,大明的棉花种植必须进一步扩大规模。
更何况,如今大明的粮食已然过剩。
得益于人均耕地充裕,农田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以及农业技术的突飞猛进,粮食产量会越来越超出所需。
即便小冰河时期的寒潮来袭,也不足以撼动这丰收的根基。
然而,将过剩的粮食转向畜牧养殖,以肉食替代谷物,却非朝夕之功。
猪、牛、羊的繁殖周期漫长,短时间内难以骤增。
相较之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却势如破竹,成效斐然。
因此,腾出更多土地种植棉花,不仅毫无阻碍,反而顺理成章。
顾启章听闻自己的提议被陛下否决,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
他连忙俯首,恭敬中带着几分自责,朗声道:“陛下心系黎民,忧国忧民,臣子思虑浅薄,未能体察圣意,实属有愧。”
“臣这就传谕户部,责令户部上下官员,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严谨督管田地租赁事宜,务必将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国策推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一片苦心!”
这便是权力的威严所在。
顾启章内心深处,对朱允熥的决策未必全然认同。
然而,面对皇帝的坚持,他不敢再有丝毫异议,只能将反对的念头深埋心底,先执行皇帝的旨意。
虽说“武死战,文死谏”,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着“死谏”的血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每一件事上都与皇帝针锋相对。
至少,在一位手握重权的君王面前,臣子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务上,都会选择顺从圣意。
偶尔进言,若皇帝不予采纳,他们便不再多说。
唯有那极少数、关乎社稷根本或触及他们底线的时刻,臣子们才会抛却顾虑,以性命相谏,践行“死谏”的信念。
然而,这样的时刻在朝堂上凤毛麟角。
寻常官员,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称之人,也不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
那些一味“作死”、动辄顶撞君上的莽夫,根本无缘踏入庙堂高位。
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难遇的“刺头”,也只有在忍无可忍之际,才会毅然上疏《治安疏》,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
除非皇帝的权柄已旁落,朝政被权臣或外戚把持,否则,只要圣旨一下,臣子们大多会噤声遵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