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好友”大明!圣驾!(2 / 2)
那声音极大,穿透力十足,即使朱允熥身处马车之内,隔着厚厚的玻璃车窗,也听得清清楚楚。
“大胆刁民!休得喧哗!惊扰圣驾,该当何罪?!”
负责维护治安的兵士闻声而动,立刻冲上前去,将那些鸣冤之人迅速按倒在地,并用布团堵住了他们的嘴巴。
由于朱允熥只下令封了一半的道路,这些百姓是在道路的另一边,朱允熥的马车并未受到任何干扰,依旧平稳地向前行进。
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朱允熥本不打算多加理会。
在以前,寻常百姓想要去衙门伸冤,绝非一件易事。
正常而言,他们通常只能去县衙告状,严禁越级上诉。
如果县衙的官吏恰好受了贿赂,从中作梗,那么百姓再想去上级衙门告状,便会极为困难。
一方面是路途遥远,交通不便。
另一方面,按照律法规定,本就不允许越级告状。
若执意要告,那便得先挨一顿板子再说。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明确无误地告诉老百姓,即便你有些许冤屈,也得老老实实地忍受着!
只有那种人命关天的大事,或是其他重大冤屈,宁愿挨板子也要告状的,才能到上级衙门去申诉。
尽管老朱曾鼓励百姓上京告御状,但实际上,那些有能力前往京城告状的人,必然也是地方上极有权势、财力雄厚之人。
在这个没有高铁、飞机、火车、汽车的时代,普通的底层老百姓又怎可能仅凭双腿,徒步万里之遥,到京城告御状呢?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些有能力远赴京城告状的人,往往拥有不可小觑的社会影响力。
他们的行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左右地方的社会稳定。
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忌惮朝廷派兵镇压,这样的人物完全有能力集结力量,直接掀翻当地的基层官府衙门!
因此,赋予他们上京告状的权利,实际上是在维护国家的统治稳定,给予他们一个合法的发泄不满的渠道。
至于普通的越级告状,依然受到重重限制,步履维艰。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
那便是朝廷特派御史、钦差大臣等前来地方巡视之时。
奉旨巡视的官员会四处张贴告示,广而告之,鼓励百姓有冤伸冤,对衙门判决不满者可以重新再告。
有知晓官员贪污受贿的,可以检举官员。
在此时告状,完全不受限制,更不会挨板子!
也正因如此,在民间的戏曲中,总是充斥着百姓受了冤屈,苦苦寻求巡视钦差,最终得以伸冤昭雪的桥段。
这并非凭空捏造的戏文,而是真实社会现象的写照。
平时,即便只是去知府衙门告状,通常也得先挨一顿板子,才被允许递交状纸。
但当巡视的钦差驾临之时,尽管钦差的权力远比知府大得多,向他们告状却不受任何限制,更无需遭受皮肉之苦!
很多时候,钦差甚至巴不得有人前来告状。
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完成巡视任务!
总不能出来巡视一趟,一个案子都没查出来,就草草打道回朝复命吧?
那根本无法向朝廷交差!
基于这一点,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百姓,总是殷切期盼着朝廷能够早日派遣御史前来巡视,为他们主持公道。
但这种时不时降临的“青天大老爷”,终究作用有限。
很多冤屈,还是得不到申诉的。
然而,朱允熥以其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直接改变了这一陈旧而弊端重重的局面。
首先,他在各县衙设立了专门的“法房”,专职处理民间的讼诉案件。
若百姓对法房的判决感到不满,可以直接向县太爷告状,或者选择向上级知府衙门的“法科”提出申诉。
这两条申诉路径,都完全合法合规。
百姓再也无需在递交状纸前,先承受一顿板子。
更重要的是,邮件系统的建立与持续完善,为大明百姓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极其便捷的申诉途径。
他们现在可以通过信件,直接向朝廷各级衙门举报不法行为,或申诉冤屈。
这可比亲自前往衙门告状方便快捷了不知一万倍!
而且,信件能够跨越千山万水,直接寄达都察院。
都察院还特别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这些来自民间的信件。
对于那些经过查证属实的举报与冤情,都察院向来都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的。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及其下属的各级报纸,也成为了重要的民意反馈渠道。
如果百姓不信任官府衙门,他们可以选择寄信给报社进行曝光。
报社还会派遣记者前往调查了解情况,并将真相刊登报道,公之于众。
诸如此类的申诉渠道,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现在的大明百姓,拥有非常完善且多元的上诉通道,根本没有必要特意来找他这个皇帝告状。
如果真有冤屈严重到必须他亲自出马解决的程度,那么官员的奏折、探听司的情报,以及都察系统,早就该层层上报,向他禀明实情了。
许多百姓总是希望能直达天听,将自己的冤屈直接呈报给皇帝。
但大多数时候,这并没有实际的必要性。
朱允熥本来并不打算去理会这些。
既然那些人在自己御驾经过时高声喊冤,自然会有朝廷官员前去处理,他们的权力也足够应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那人真有什么冤屈,相信也能够得到昭雪。
身为皇帝,不应凡事亲力亲为,直接过问这些琐事,那样反而会打乱既定的行政秩序。
更重要的是,他此刻心急如焚,急着前往黄泛区处理灾情,每一刻时间都显得弥足珍贵。
抱着这样的想法,朱允熥稳坐在马车之上,纹丝不动,任由马车继续向前行驶。
然而,坐在他身旁的徐妙锦,却再也坐不住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