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15.从天而降的谁?(1 / 2)
“令君于亮可谓如师如父,虽相处不足一岁,然亮所学甚多,”诸葛亮缓缓叙述着,声音低沉而平静,“十八年已往,但亮仍知令君,一如令君知亮。欲取寿春,用巧怕是难以有成;亮的计谋荀令自能看破,也能应付。如今只有缓缓图之。但望凭淮河之势,可拦下曹军援兵,困死寿春。”说这话的时候,他只是低着头把玩着手中的羽扇,什么表情也看不出来。
我傻瞪了他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又问道,“军师,兴平元年你为什么会在鄄城?”
诸葛亮轻飘飘一句“此事说来话长”,便什么也不肯解释了。虽然我被这件事的匪夷所思折腾得够呛,却也不敢再追问。
虽说差点被荀彧摆了一道,但其实这几日我们真得很顺。闰七月的第一天,我们就收到张飞的消息,说江东水军已全灭曹操的淮河水军,占下了整个巢湖,又沿着肥水北上,几乎推到了成德;而张飞也带人一口吞下秦皋和合肥旧城,如今正围合肥新城,估计不需要多久就会将曹军彻底踢出芍湖以南地带。若不是洪水阻拦,江东估计能把水军一直推到淮河。对于那最后几座苦苦支持的淮南城郭来说,江东的水军好比蝗灾;而对我们这江东的盟友来说,目前为止这还是件好事。当我们将合肥的战况在芍湖一带传开之后,淮河南岸的阳泉随即献城投降,安城,附亭和黎浆这三个小得要命的屯田城更是不敢多磨蹭,紧跟其后投降。至此,肥水以西全属孙刘联军。
越是顺利,诸葛亮越是小心安排防务。他在淮河和肥水的汇口西十五公里的地方扎下水寨,沿江一排罗马式战船;水寨后的岸边是四千人的大寨。田若带两千五百人坐镇阳泉,并且备了十条船在淮河和沘水汇口。诸葛亮这是准备切断淮河两岸的来往,保证给我们的联军足够时间彻底摆平淮南。而我则是被诸葛亮踢到了安城;他让我看着周边治水的工作,统筹粮草,顺便把账本弄整齐了。
尽管诸葛亮机关算尽,但有些事当真防不甚防;从统计学角度来说,用有限的资源防范概率极小的事情显然是不明智的,可是有些时候你就偏偏撞上那万分之一的概率,又能怎么办?我发现我这个人的运气真是大起大落型——运气好的时候荀谌这般人物能从天上掉下来;运气不好的时候,掉下来的是一心与我为敌的陆逊。这次在淮南也是一样。除了勉力应付,我只能希望自己平日里多攒点人品分,保佑下次能运气好一点。
我是闰七月初二回到安城的。诸葛亮在安城放了三百人,纯粹是当劳工用的。我逼着自己到了之后马上找到这三百人的头儿混个面熟;那是一个叫王立的百夫长,看上去有些迟钝,但是还算敬业可靠。我看这个人足够靠谱,也就放手让他安排各项事务,自己则是专心盘账本。
我才在安城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初六晚上,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正在屋子里描地图,却突然听见有人死命地敲门。“贺,贺小姐,”门外传来王立的声音;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城门外有曹军,正在攻城!”我眨了眨眼睛,根本没反应过来,就只听见只听王立又气急败坏地说道,“看架势有千五百余人,我们,我们怕守不住!”
我傻站了两分钟,终于有了反应,猛地拉开房门,疑惑地说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王立吸了口气,说,“门外有曹军攻城,看样子足有千五百余人。”
“曹军?你开什么玩笑,这里怎么可能有曹军?难不成他们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看着面前这人,不免猜测究竟是我疯了还是他疯了。
“我也不知,但就是如此;这种事我怎能胡编乱造!”王立急道,“小姐不妨亲自到城门一观!”
这人显然急得神志不清了。若真有敌军在攻城,我去城门看啥?我又能管什么用?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并不是件容易事。我也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只是傻愣愣地点头,然后跟着走了出去。这才刚到街上,又看见两三兵士朝我们这边奔来。看见王立,其中一人大声叫道,“长官,西门快要被他们撞开了,墙也快要塌了,我们怕是守不住!”
也是,安城本就是弹丸之地,所谓的“城墙”只不过是一圈两米半高,一米半厚的黄土堆。最近又是雨又是积水,这烂城墙早就不知泡成什么样了,撞不塌才奇怪!
事情如此迅速,如此匪夷所思,我居然丝毫没赶到害怕。我看着面前几人,眨了半天眼睛,居然还真反应出来办法。于是我吩咐他们道,“守不住就别守了。快让所有人撤离城门,赶去粮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