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用域名:jnchuna.com n1.49tkaa.com

第142章 杜甫3(2 / 2)

加入书签

  最后还是青年杜甫鼓捣半天,在群设置里找到个修改群备注,他把自己的备注改成了杜子美。

  青年杜闲有样学样,也跟着把群备注改成了自己的字。

  这下总算分得清谁是谁了,青年杜甫干脆又把自己的姑姑拉进来,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整整齐齐的杜家人排排坐看天幕。

  俞悦:“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北,洛阳,长安相继陷落,唐玄宗与杨贵妃仓皇出逃。

  在陕西羌村避难的杜甫后来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于是跑去投奔,结果半路上让叛军截了胡。押到了长安。

  同样被叛军抓住的还有王维。王维因为官大名气大,被叛军严加看管,而杜甫被押到长安就没人管了。

  长安城烽烟四起,叛军作乱,杜甫进退维谷,只能看着长安城的繁华盛景灰飞烟灭。

  于是他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最终在长安城的刀光剑影中瞅准机会,逃了出去,一路朝凤翔奔去,终于跟新皇唐肃宗见了面。

  杜甫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疲惫不堪。李亨看在眼里大为感动,于是给杜甫授官左拾遗。

  官虽然不大,但天天跟在皇帝身边,迟早有出头之日,但很快杜甫为了救房琯,直言上谏触怒了肃宗皇帝。

  要不是因为不杀言官的政治传统,杜甫的脑袋估计就搬家了,他被贬到华州不再受到肃宗的重用。

  杜甫期间回乡村探望妻儿,一家人团圆,相拥而泣,在烽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信隔绝,还能重逢,已经是万幸了。

  杜甫写下了《羌村》,‘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杜甫仕途断绝,他无力守住天下太平,于是他奋笔疾书,铁笔银钩,写下了史诗级大作——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合称三吏,三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字字泣血,杜甫用百姓的血泪融成烛蜡,点燃了千年不灭的烛火微光,惊醒盛世安逸下麻木的人们。

  杜甫辞去了官职,带着妻儿辗转千里。迁至属地避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搭起了草堂。

  虽然生活清苦,但好歹有了安身之所。

  蜀地多雨,草堂遇上大雨,就是场灾难。杜甫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他明明自己都湿透了,却还想着为天下人撑伞。”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