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一张纸钞横扫世界!大明帝国的“印钞税”战争!(1 / 2)
大明银行的印钞机已是日日轰鸣,全力运转,年复一年,印钞量不断攀升,以满足海外市场对大明宝钞日益高涨的需求。
由于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源源不断地吸纳着这些货币,尽管宝钞发行数量庞大至惊人,大明国内的物价却始终保持着异乎寻常的稳定,未见丝毫波动。
事实上,主管大明银行事务的夏原吉,通过下属各家分行的严密监测,敏锐地察觉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大明国内实际流通中的宝钞数量,非但未见增多,反而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
以致于不得不持续提高印钞量,以保证市场对宝钞的需求,维持市场的有效运转。
究其缘由,其实并不复杂。
除去大明银行通过官方渠道直接向海外市场投放的宝钞外,国内还有无数商贾自发将宝钞携带出境。
海外市场对大明宝钞的需求之旺盛,已近狂热。
各国商人争相求购,大明宝钞在海外自然获得了颇高的溢价。
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商人们自然趋之若鹜,纷纷将国内宝钞带往海外倒卖换利。
然而,这也在无形中为大明的金融监管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与挑战。
对此,朱允熥却并未出手加以阻止。
一则,货币流通本属开放经济体系中不可遏止的自然现象。
除非重回“闭关锁国”的旧路,否则根本无法遏制纸钞跨境流动之势。
尤其是纸钞,便携易运,监管难度极高。
通过银行系统实施汇票承兑管理,所能管控的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流通渠道,无法尽数封堵民间自发的货币外流。
既然深知无法彻底遏止,朱允熥自然也就不会执意强求。
其二则是,大明宝钞若能逐步演变为世界通用货币,对大明帝国而言,何尝又不是莫大的利好?
毕竟,“印钞税”收起来,实在太爽了。
尤其是当这一“税”落在海外各国头上,更是一本万利,连副作用都不用承担。
若是对本国百姓滥收“印钞税”,还会承担巨大的风险。
稍有不慎,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扰乱经济秩序。
可如今,这笔“印钞税”由海外他国承担,大明只管“收”就行了,简真不要太美。
当然,监管依旧不可或缺,尤其是对假钞的防范与打击,更须严加提防。
目前,主要依托大明银行在海外设立的分行来开展监管工作。
假钞一旦流入市场,终究需经由分行渠道回流,大多能在流通过程中被精准识别、拦截处理。
得益于大明宝钞先进的防伪技术,制作工艺复杂精妙,南洋诸国因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迄今尚未出现能够以假乱真、真正威胁大明宝钞信誉的伪钞。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国内的宝钞采用的是刚性承兑机制,锚定白银及其他实物,维持币值稳定。
而在海外,朱允熥却刻意采取了不同策略。
境外发行的宝钞并不承兑白银,而是采取随行就市、币值浮动的模式。
这一举措,正是朱允熥为推动大明宝钞逐步转化为现代信用货币所采取的先行试验。
借海外市场为试验田,逐步探索货币信用化之路。
出人意料的是,这一策略反倒催生了另一番盛景。
由于大明宝钞不再强制兑银,而海外市场对其需求炽烈,币值在市面上水涨船高,远远超过了大明国内的兑换价值。
在大明境内,宝钞兑换白银有明文规定:一千文兑一两白银,外加百分之五的手续费,制度严谨,操作规范。
只要拿宝钞去银行,就能兑换成白银。
而在海外,由于不实行刚性承兑,币值完全由市场决定。
且因各国对大明宝钞趋之若鹜,宝钞一时奇货可居,一千文宝钞可兑换到一两六钱,甚至一两八钱白银,远超国内标准。
这正是商贾们大举携钞出境的根本原因。
一转手便可暴利而归,这等稳赚不赔的生意,谁人不愿为之?
如今宝钞在海外的兑换价格,虽因大量携带转售而略有回落,这才维持到一两六钱左右。
早期宝钞在海外更是贵若金珠,溢价惊人。
大明商人们趁此良机,将宝钞带往诸国,一面采购大量农作物、矿产等战略资源,源源不断运回大明。
一面又将大明优质工业品倾销海外,换取更丰厚的回报。
早期的出口,尚以传统优势品项为主,如茶叶、瓷器等。
然而,随着贸易不断深化,市场需求迅速变化,出口格局也随之悄然改变。
朱允熥废除了丝绸出口的禁令。
如今,大明从天竺等地大量进口优质棉花,借助蒸汽机驱动的先进纺织机械,将其织成细腻柔软的棉布,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已经能充分满足百姓的穿衣所需。
甚至,国内的棉布供应已经远远超过需求。
丝绸作为专供贵族的奢华衣料,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影响微乎其微,限制出口的意义早已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朱允熥还顺势解除了棉布出口的禁令。
原因显而易见。
大明的棉布产量激增,价格骤降至昔日的四分之一。
这一半归功于源源不断的棉花进口。
原材料是生产的基础,缺了它,一切皆为空谈。
另一半则得益于技术的飞跃。
一台蒸汽机驱动的纺织机,一日织出的棉布,足以媲美过去百名织工一日的辛勤劳作。
与此同时,科学进步推动了印染工艺的革新。
不仅染料成本大幅降低,色彩的多样性与花纹的精美程度也远超往昔。
市场上,棉布的花色争奇斗艳,从素雅的浅蓝到热烈的朱红,从繁复的花卉纹样到简洁的几何图案,令人目不暇接。
这样的技术革新,让工厂里面出来的棉布不仅价格亲民,更成为百姓争相追捧的时尚之选。
在这一背景下,大明国内的棉布价格持续走低,而百姓的收入却在稳步攀升。
如今,一个普通劳动力一个月的辛勤劳作,能购得比过去多十倍的棉布。
价格的下降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
在金陵城的街头巷尾,穿着破旧的补丁衣衫的行人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崭新亮丽的服饰。
百姓们挺直了腰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满足的神采。
新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享受。
当然,偏远地区的百姓仍保留着节俭的传统,旧衣与补丁衣衫依旧常见。
一方面,他们的收入不如金陵城的百姓那般丰厚。
另一方面,千年积淀的朴素习惯,难以在短短一两年间彻底扭转。
不过,至少,在如今的大明疆域之内,因买不起御寒衣物而冻毙的悲剧已几乎绝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