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千古难题,官场真理!(2 / 2)
既然赵瑞当下不肯收受自己的钱财,那便只能另寻新的机会。
就在这时,郑鸿渐却听得赵瑞又开口道:“今日有一民女胆大妄为,竟拦御驾告状,故而耽搁了些时辰,直到天色完全暗下来,才抵达这驿站。”
“陛下刚才的训斥,应该也是想到那女子告状之事,念及官场贪腐之风气,又目睹你们兴师动众来接驾,才有感而发。”
郑鸿渐和赵清直听到赵瑞这番话,顿时喜出望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
陛下发怒的真正原因,终于水落石出了。
看来,修缮驿站一事,仅仅是一个引爆皇帝怒火的导火索。
真正的关键,在于陛下对整个官场风气的深切担忧与不满。
这位赵公公,倒是颇有几分与人为善的品性。
虽然没有收受自己的钱财,却还是及时提点了自己,这份人情可不轻。
郑鸿渐和赵清直连忙向赵瑞躬身行礼,千恩万谢。
赵瑞却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如此客套。
“不必谢咱家!”
“你们二位是河南省的巡抚和巡按,身负朝廷重托的封疆大吏。”
赵瑞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隐隐带着一丝教诲的意味:“你们最重要的,是要实心实意地为朝廷办事,将河南治理好,让百姓们都能安居乐业。”
“如此一来,陛下自然就会龙颜大悦,心中欢喜。”
“至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奉迎陛下之事,”赵瑞轻蔑地笑了笑,道:“这些事,倒也并非不可以做。”
“世间之人,谁不喜欢听好听的话呢?”
“但这种事,你们堂堂封疆大吏能做,随便一个小官小吏也能做,宫里头的任何一个太监、宫女都会做,甚至做得比你们更为娴熟。”
“若你们只会做这种表面功夫,与那些无足轻重的小官小吏,与宫中的太监宫女又有何分别呢?”
赵瑞的质问如同醍醐灌顶,直击两人心扉:“朝廷为何要将如此重任,委以你们二位,让你们主政河南,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你们会溜须拍马吗?”
“不是,是因为两位大人有能力治理河南,主政一方。”
“这其中的轻重缓急与关键所在,两位大人还得在各自在心里好好思量思量。”
赵瑞的目光轻轻扫过他们两人,最后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待会儿见了陛下,相信你们也就知道该如何回话,如何应对了。”
赵瑞说完,便不再多言,径直转身离去。
郑鸿渐和赵清直相互对望一眼,眼中皆是复杂的神色,随即连忙紧跟其上。
很快,两人便在赵瑞的引领下,抵达了朱允熥暂歇的房间。
此时的朱允熥,正伫立在房间中央,微微俯身,凝神审视着开放式架子上陈列的各色工艺品。不
得不说,这个驿站的房间布置得颇合他的心意。
墙壁上悬挂着各式书画,古色古香,韵味十足。
而架子上,则摆满了精致的古董、雅致的文玩,以及最新颖的工艺模型。
如蒸汽舰船、新式建筑模型,甚至还有一具精巧的地球仪等等,琳琅满目,寓意深远。
看来,河南省的官员们,为了迎接御驾亲临,确实费尽了心思,在细节上做足了功夫。
郑鸿渐和赵清直步入房间后,一眼便看见朱允熥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一艘军舰模型细看。
两人不敢打扰,连忙恭恭敬敬地跪了下去,动作轻柔,未发出半点声响,生怕惊扰了圣驾。
“来了?”朱允熥很快便过头来,目光望向跪伏在地上的两人。
郑鸿渐和赵清直立即应声,齐声道:“臣河南巡抚郑鸿渐,臣河南巡按赵清直,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允熥凝望着跪在地上的两位封疆大吏。
不得不说,这两个人,尽管贵为一方封疆大吏,但朱允熥对他们的印象,却极为模糊。
原先的大明王朝,除了南直隶之外,还设有十三个行省。
朱允熥先是新增了台湾行省。
平定草原后,又增设了两个行省。
征服女真三部,再添三个行省。
再加上原有的应天府,以及申城所在的松江府,皆被提升为行省一级。
至此,大明疆域已囊括两府十九省。
若再加上最新设立的西域行省,则是扩展为两府二十省的辽阔版图。
二十二个行政区域,皆各自设有一名巡抚与一名巡按。
这四十四位官员,无一不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地方官员首领。
由于巡抚和巡按这两个官职,都是朱允熥登基之后才新设的,因此,在他们正式上任之前,朱允熥曾亲自召见过这些人,并与他们一一进行过一番私下的交谈讲话。
主要是勉励他们上任之后,要不负朝廷所托,实心为朝廷,为百姓办事。
也仅止于此了。
时间仓促,了解有限。
乍一看,四十四位巡抚巡按,数量似乎并不算多。
但实际上,他们仅仅是整个大明王朝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朝廷内部,还有各部堂官,左右侍郎等。
这些人的地位与权势,较之地方的巡抚巡按,丝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皇帝自然也会与他们频繁打交道。
特别是推行新政之后,一些掌管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司主官,其职位亦变得至关重要,举足轻重。
例如大明百货公司的主官,他们的决策能影响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活。
此外,军方的重要将领更是不必多说。
朱允熥身为帝王,要牢牢掌握军权,自然得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心腹,安插亲信。
政务处、军务处这些总揽大权的官员,他们更是皇帝每日必须应对的核心官员。
还有情报体系的官员。
零零总总加在一起,大明朝廷里面,与巡抚巡按同等或者级别更高的核心官员,足足有两百之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