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帝王的难处,忠与奸!(1 / 2)
后世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定律,名为邓巴数,又称150定律。
即人类的智力所允许一个人能够维持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大约是148人。
四舍五入即150人!
说白了,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
能够与一百五十个人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交关系,就已经是一个人社交能力的极限了。
皇帝也是人,自然也不例外,同样受限于这条定律。
而且,除了处理政务的文武大臣之外,皇帝总还得有自己的私人生活。
有皇亲国戚需要维系亲情,有后宫佳丽需要恩宠照拂,有贴身侍奉的宫女太监,以及忠诚的御前侍卫需要多加笼络等等。
这些人,可能就要占据掉皇帝社交网络中一半的份额。
剩下的一半,才是留给朝廷官员们的。
换句话说,皇帝真正熟悉了解的官员,至多也不过七八十之数。
虽然巡抚巡按贵为一方封疆大吏,却仅仅只是帝国两百名核心官员之一。
皇帝却不见得对他们有多么熟悉,可能只是见过一两面,印象模糊。
郑鸿渐和赵清直便是如此。
并非朱允熥长久培养的心腹,而是按朝廷制度,被推举,提拨上来的大臣。
朱允熥此刻才真正认真地打量起跪在下方的两人。
郑鸿渐和赵清直皆是四五十岁的年纪,面容端正,仪表堂堂,举手投足间颇具为官员的风范与气度。
“平身吧。”朱允熥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他们起身。
然而,两人却没有立即起来。
郑鸿渐抬起头,望向朱允熥,面色凝重,语气肃然,道:“臣有罪!”
“黄河溃堤,致使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
“臣本该亲赴抗洪救灾前线,坐镇指挥,与灾民共克时艰。”
“然惊闻天子圣驾即将驾临,臣心中不敢有丝毫怠慢,遂从抗洪救灾前线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赶来接驾,以尽臣子之责。”
“臣本以为,这是为臣者的本分,纵有天大的要事,也应为陛下让路,以迎接圣驾为先。”
“但是,臣错了!”
郑鸿渐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深深的自责与悔意:“陛下心中所系,是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是大明的江山与社稷安稳。”
“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头等大事,是治国之根本!”
“陛下此番北巡,正是为中原百姓而来。”
“臣若能真正体谅圣心,便该清楚孰轻孰重,何为大局。”
“可臣一时糊涂,为了恭迎圣驾,竟然离开了抗洪救灾的前线,实乃失职!”
郑鸿渐说到此处,声音中带着痛彻心扉的悔意,甚至有些哽咽,俯首磕头道:“臣该死!”
“请陛下治臣失职之罪!”
这一番话说得态度诚恳,掷地有声。
说完,他又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额头与地面相触,发出清晰的闷响。
朱允熥亦听得心中一动,对郑鸿渐的表现颇为意外。
不得不承认,这认错的态度,确实非常好。
旁边,赵清直紧接着开口,语气同样沉重而自责:“臣有罪!”
“臣身为巡按,乃一方封疆大吏,掌管着一省官吏的监察检举大权。”
“大灾当前,臣理应日夜不懈地监督官员的不法行为,严防死守。”
“臣应该仔细察看,是否有官员在抗洪救灾中偷奸耍滑,敷衍了事,有没有实心实意地为朝廷、为百姓卖命办事,绝不容许任何渎职懈怠。”
“臣更应督促他们将抗洪救灾之事办好,让陛下安心,让百姓放心。”
“将洪灾给百姓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才是臣的职责所在!”
“可臣却自以为是,以为只要将朝廷的各项救灾措施都部署到位了,便无大碍,万事无忧。”
赵清直语气中充满了懊悔,仿佛已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臣曾以为,陛下御驾亲临,圣躬安危高于一切,乃是重中之重。”
赵清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自责,字字恳切:“若陛下有任何闪失,则后果不堪设想,臣万死难辞其咎。”
“河南遭受大灾之后,流离失所的灾民不计其数,虽目前治安尚好,但难免担扰有刁民趁乱而起。”
“臣以为必须率领全省官兵,将陛下一路上的安保工作布置得妥妥当当,方能安心。”
“臣更以为应该亲自提醒陛下,在哪些地方、面见哪些人时,必须提高警惕,加强戒备,以确保圣驾安全无虞。”
赵清直说到这里时,后悔不已:“臣当时只顾着考虑这些安全事宜,一时不察,竟做出了率领河南省全省官员前来迎驾的荒唐举动。”
“这直接导致本该坚守在抗洪救灾前线,指挥救灾事务的官员们,全都汇聚到此处,脱离了原本的岗位。”
赵清直的声音中充满了痛心:“若是因此而导致抗洪救灾之事出现了任何疏漏,使得灾情加重,百姓受苦,那么臣之罪,虽百死亦莫赎万一!”
“臣恳请陛下治臣失职之罪!”
赵清直在说话的时候,朱允熥的目光一直锐利地盯着他,不放过他脸上的任何一丝表情。
不得不说,此人的面部表情管理得极好,满脸的懊悔之色,仿佛是真的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般。
旁边的河南巡抚郑鸿渐亦是如此,表情真挚,毫无破绽。
这番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陈词,真能令闻者为之动容。
但越是如此,朱允熥心中的警惕性便越高。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真的能如此迅速、如此深刻地认识到吗?
一般而言,这是不可能的。
死不悔改,顽固不化,这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即使要认识到错误,也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现实的不断打击下,才会逐渐改变其固有的认知。
这才符合人类大脑的科学规律。
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那便是一个人所犯的任何认知错误,本质上都是他三观的投射与体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