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帝王的难处,忠与奸!(2 / 2)
而三观,则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经过了多年的教育、环境熏陶以及个人经历的培养,才逐步形成并根植于心的。
要彻底改变一个人形成已久的三观,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可能在短短片刻间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正如后世在网络上与人辩论,哪怕你逻辑严密,摆道理,讲事实,用铁一般的证据,将对方驳斥得哑口无言,可要让那个人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错了,其难度也比登天还难,几乎不可能实现!
“死鸭子嘴硬”,这才是真真切切的人性啊!
当然,凡事总有例外。
确实存在一些人能够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迅速意识到自身的错误,并随之做出改变。
然而,这样的特质,几乎只存在于年轻人身上。
因为一个能够不断反思并改正自身缺点的人,等到四五十岁的年纪时,他几乎已经臻于完美,再没有什么显著的缺点需要去改变了!
那么,郑鸿渐和赵清直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是那少数的例外,还是芸芸众生中的常态?
朱允熥当下并不知晓。
古语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仅仅通过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与才能,实际上是非常草率且片面的。
何况,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在皇帝亲自前来巡视之时,将接驾事宜看得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
并不能仅仅凭此便断定他们犯下了大错。
毕竟,这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官员普遍奉行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郑鸿渐和赵清直有这样的观念,丝毫也不奇怪。
忠臣与奸臣,他们的脸上又没有刻字,怎可能轻易做出辨别呢?
这亦是帝王治理国家,整顿吏治时所面临的真正难处所在。
这可不像后世玩的游戏那般简单直观。
每一个大臣的各项能力,乃至忠诚度,都有清清楚楚的数值标注,一目了然。
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帝王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洞察力去做出判断。
不过,朱允熥还是从两人一番“请罪”的话语中,敏锐地捕捉到了许多隐藏的信息。
郑鸿渐的态度更偏向于认错,简单的承认自己应该身处抗洪前线指挥,而非前来接驾。
赵清直则更进一步,他说自己前来接驾最主要是出于对皇帝安危的考量。
也就是说,他在认错的同时,也巧妙地为自己进行了辩解,试图开脱。
只不过他的辩解方式显得非常巧妙,滴水不漏。
同时,他还不动声色地指出,各项救灾措施已经严格按照朝廷的部署,全部安排了下去。
言下之意是灾情控制得当,并无大碍。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赵清直更狡诈,深谙为官之。
亦可理解为他办事能力出众,知晓皇帝真正关心何事,并能立即言明要点,直击圣心。
“行了,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失职之处就好,都起来吧,”朱允熥的声音缓缓放缓,语气不再那般凌厉,“朕并非责怪你们前来接驾,这本是为臣的礼数。”
“但眼下黄河溃堤,灾情严重,正是非常时期。”
朱允熥的目光扫过两人,道:“接驾这种事,你们二人中来一个便足以。”
“即便一定要两人同来,那也不算什么大过错。”
“但是,将全省官员齐聚此处,这是想干什么?”
朱允熥的声音陡然提高,明显有了怒意:“地方上的事务都不处理了吗?”
“灾民怎么办?”
“官员怎么集体擅离治地呢?”
“这简直是胡闹!”
朱允熥又训斥了一番后,郑鸿渐和赵清直连忙再次伏地认错,态度诚恳至极。
朱允熥这才缓和了语气,说道:“好了,现在跟朕仔细说说河南的受灾具体情况,以及你们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救灾措施。”
郑鸿渐和赵清直闻言,立即开始条理清晰地进行汇报。
不得不说,这两人在施政方面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并非酒囊饭袋。
至少,他们对哪里遭了灾、灾民人数有多少、官府对此采取了哪些救灾措施、拨付了多少救灾物资、多少银钱、多少粮食等关键信息,都掌握得一清二楚,各项汇报皆有具体的数据支撑。
两人如数家珍一般,将所有情况说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
朱允熥听他们汇报完毕,轻轻点了点头,神色若有所思。
从两人的口头汇报上来看,救灾之事似乎做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扣,没有明显疏漏。
当然,这也仅仅是两人的一面之词,是不是真的都落到了实处,还要前往现场看一看,才能得知真相。
朱允熥随即开口,语气平静地吩咐道:“你们两个先退下吧,让归德府知府来见朕。”
闻听此言,郑鸿渐和赵清直皆是一愣。
赵清直忙不迭地奏道:“启禀陛下,归德府知府陈铮,并没有前来接驾。”
“哦?”朱允熥眉头微挑,略感意外。
河南省全省的官员几乎都赶来了,怎么反而作为此地主官的归德府知府,竟然没有前来呢?
这着实有些反常。
赵清直连忙解释道:“黄河大堤溃决之后,原归德府知府李济川已被下狱,等候朝廷问罪发落。”
“郑巡抚和臣又联名保举了一位新知府暂代其职,但奏报呈上去后,政务处并不满意,而是任命了陈铮暂理归德府事宜,代行知府之权。”
“此人原是河道衙门的官员,在治理河道方面确实有些功绩,但并无主政一方的经验。”
“然被提拔为知府,执掌一府政务,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应付不来。”
“据说他这几天,一直都在黄河大堤上,带领百姓挑土修堤,反而将归德府内需要处理的政务都暂时搁置一旁了。”
“此次陛下北巡,微臣也曾派人去通知他前来迎驾。”
“但陈铮却回禀说,眼下治河最为要紧,百万灾民嗷嗷待哺,陛下驾临,肯定也会亲临黄河大堤视察。届时他再来接驾,也为时不晚,无需特意赶来。”
……
↑返回顶部↑